吸煙可導致肺癌,雖尚未達到百分之百的定論,但吸量過多,卻不可不警惕。本來,不僅過量的吸煙會有損於健康;即使偏於米食,嗜於肉類,耽於醇酒,都會影響到正常生理的機能,這本是些保健的常識。但講究「口福」的文明人類,卻嗜好能興奮味覺的食品,於不知不覺中作過量的攝取,最後竟趨於慢性自殺之途。
對於癌之防治,其前提應不使癌的種于於身體中發育。美國外科名醫喬治.克萊爾博士於其「癌,割不得」論文中曾說:「植物的種子落在河流裏,隨水漂去。它漂流到著地的那個處所,可能是塊肥沃的田壤,也可能是塊偏佈砂礫的荒漠。因此,種子的生殖與滅亡的命運,是由其所著地的肥瘠而決定。那麼,在這種情形下,假使你不願種子繁殖,你是應該恐懼種子的生長呢?還是應該顧慮那塊肥沃的田地?…」
這裏不去探究癌的繁雜理論,僅舉些東西學者的經驗論斷,已儘可使我們警悟與解除疑慮了。據各國癌症專家們最新的研究,他們判定癌的種子乃是一種濾過性病原體Virus。這種病原體其體積之小,非用電子顯微鏡是不能看到的。它隨時可侵入健康人的身體待機而發。按其特性,它若不能滲入細胞內,即無法繁殖;但一入於細胞,那就麻煩了。
健全而有活力的細胞,是不容許這種病原體侵入的;但是細胞老化病弱時,便無能防禦病原體的入侵──癌症產生的問題癥結所在。已故的日本大阪大學片瀨淡教授於其病理學中曾說:血液作酸性Acidosis反應時,細胞即行老化,因而細胞中的鎂Magnesium吐出,使血液中氾濫了鎂的成分。那種「病的多鹼症狀」Alkoloid,可稱為是發生癌症的重要條件。嗣後為證實這種學說,日本東京都立衛生試驗所的柳澤文正博士作癌的研究,曾自百名癌患者抽血化驗,都是呈現鎂的反應,且對生理有重要作用的鈣Calcium減少而鎂劇增。那種試驗例證竟是百分之百為同樣現象。
血液成了酸性,血中的鈣為了中和酸性而被消耗,其量即行遞減。鈣在細胞中的功能是保持細胞的滲透壓,由於鈣量的減少,滲透壓即發生了異變,鎂乃自細胞中脫出,細胞本身即呈老化。這時用電子顯微鏡觀察時,病原體附著於老化細胞的皺壁中,而作物理性的侵入,再與細胞內的細胞核結合,使細胞發生突然異變,而成為癌的現象。
以這種學說為根據,要使癌的生成條件不完備時,則應使血液保持正常的鹼性Alkalosis。因此對酸性食物,如白米、肉類、卵、糖以及酒的攝取,應存有戒懼,否則血液由酸而濁,這種現象對癌來說,是為它準備好了一塊肥沃的田地,種子一來時部會發育滋長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